一、概述
“地下綜合管廊”,是將市政、電力、通訊、燃氣、供水排水、熱力等各種管線集于一體,在城市道路的地下空間建造一個集約化的隧道。并設有檢修口、吊裝口和監測、控制系統,是一種城鎮綜合管線工程。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相當于人體中的一條超級動脈通道。它的建設將給城市從內到外的活力。地下綜合管廊可以有效地避免拉鏈馬路的出現,建成之后,只需要在內部進行布線,不需將道路重復挖掘。一旦有新的線纜加入,只要從入口放入即可。
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美化了城市,將電纜線移入地下,免除了空中蜘蛛網,使城市建設整潔有序。管廊頂部的“電子眼”,可憑借監控系統第一時情況間找出問題。
綜合管廊是21世紀新型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它避免了由于埋設或維修管線而導致道路重復開挖的麻煩,避免了土壤對管線的腐蝕,延長了管線的使用壽命,為城市的發展預留了寶貴的地下空間。符合“一流的規劃、一流的設計、一流的建設、一流的質量”的建設要求。目前科技部、建設部均把綜合管廊作為新城建設,舊城改造的一項市政管線綜合布置新科技,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建設。
二、國內外綜合管廊的發展狀況
歷史上最早規劃建設綜合管廊的國家是1933年的法國,第一條綜合管廊為圓形管道。隨后英國、德國、西班牙、美國、日本、俄羅斯、瑞典、芬蘭也相繼建設了城市綜合管廊,大多為預制式生產,形狀有圓形管道、方形箱涵及異形綜合管廊。
我國臺灣地區近十年來,對城市綜合管廊建設進行了大力推廣,從立法程序進行研究,成為繼日本之后亞洲具有綜合管廊最完備法律基礎的地區。臺灣結合新建道路,新區開發、城市再開發、軌道交通系統、鐵路地下化及其它重大工程,優先推動綜合管廊建設,積累的經驗可供借鑒。
我國國內于1958年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下建設了第一條綜合管廊,之后,綜合管廊的建設一直沒有得到有力的推動。直到90年代,天津新客站、上海浦東新區才開始建設了我國較具規模的綜合管廊。使國內在綜合管廊建設技術方面積累了比較成熟的經驗。但由于綜合管廊與城市規劃的不協調、后期運營管理中法規體系的不健全等原因,導致綜合管廊建成后未能全部投入使用,造成了投資的浪費,由此而引起了對綜合管廊建設的反思和研究。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特別是城市建設的高標準要求,綜合管廊的優點與綜合效益,己為廣大的城市建設和管理工作者所接受。然而由于國情的差別,國外比較成熟的綜合管廊管理運作體制不能直接用于我國,而且這方面涉及的因素復雜,針對綜合管廊建設的技術標準和管理模式還沒有建立,國內正在對此進行探索與實踐,。盡管如此,國內綜合管廊還是以不可阻擋的趨勢發展著。
近年來,國內許多城市都在積極創造條件規劃建設綜合管廊,特別是在規劃和建設中的新區,如深圳中心區、安亭新鎮、松江大學城、廣州大學城、昆明呈貢新區、寧波東部新城、沈陽市渾南新城等幾乎全部規劃建設了綜合管廊,上海、廣州、濟南、沈陽、佳木斯、南京、廈門、大同、無錫等城市都已建成一定規模的地下綜合管廊,技術已較為成熟、規模正逐漸擴大。通過建設地下管廊實現城市基礎設施現代化,達到地下空間的合理開發利用已成為共識。在城市地下空間綜合開發中整合規劃建設綜合管廊己成為明顯的趨勢。當前,由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同濟大學等單位負責制定的國家標準《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范》即將完稿,為我國加快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創造有利的條件。
三、國家正在加大城市綜合管廊在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推廣力度
2013年以來我國政府連續三次發布了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相關文件:
國務院國發〔2013〕36號《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提出了“市政地下管網建設改造。加強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氣、供熱、通信等各類地下管網的建設、改造和檢查“;”開展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試點,用3年左右時間,在全國36個大中城市全面啟動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工程;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建設一批綜合管廊項目。新建道路、城市新區和各類園區地下管網應按照綜合管廊模式進行開發建設”、“ 城市供水、排水防澇和防洪設施建設。加快雨污分流管網改造與排水防澇設施建設,解決城市積水內澇問題。到2015年,重要防洪城市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全面提高城市排水防澇、防洪減災能力,用10年左右時間建成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防洪工程體系”、“要優化工程組織設計,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技術、新工藝,推進在建項目實施”
國務院辦公廳國辦發〔2013〕23號《關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提出了“2014年底前,要在摸清現狀基礎上,編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規劃,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排水管網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各地區要抓緊制定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規劃,明確排水出路與分區,科學布局排水管網,確定排水管網雨污分流、管道和泵站等排水設施的改造與建設、雨水滯滲調蓄設施、雨洪行泄設施、河湖水系清淤與治理等建設任務,優先安排社會要求強烈、影響面廣的易澇區段排水設施改造與建設!
國家《2014-2020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了“ 統籌電力、通信、給排水、供熱、燃氣等地下管網建設,推行城市綜合管廊,新建城市主干道路、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應實行城市地下管網綜合管廊模式。加強城鎮水源地保護與建設和供水設施改造與建設,確保城鎮供水安全。加強防洪設施建設,完善城市排水與暴雨外洪內澇防治體系,提高應對極端天氣能力!
通過以上國家一年來連續多次發布的關于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推行城市綜合管廊模式,加強防洪排澇設施建設,加強城鎮水資源保護與建設等規劃與要求,充分說明了國家對目前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置中存在問題的重視,對推進改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決心。
四、對部分省市政府建委管線管理部門、市政設計部門和混凝土制管生產企業、裝備制造企業的走訪與調查
2014年上半年,在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秘書處安排下,排水管工作部對湖南、湖北、安徽等部分省市的城市建委管線管理辦公室和中南市政、西南市政、武漢市政、安徽市政等設計院進行了走訪、調研,對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四川、福建、河南等地部分重點排水管生產和裝備企業進行了調查、溝通,了解掌握了各地政府、設計院和我們水泥制品行業在國家文件下達后的決策,尤其是對綜合管廊、預制混凝土箱涵、預制混凝土檢查井的建設規劃,所用管材的選擇與要求,包括施工形式(工廠預制與現場澆注);管廊型式(圓型、方型及異型);檢查井材料(預制拼裝混凝土檢查井、磚砌檢查井)等,以及在建設推廣中存在的問題。通過調查,基本情況匯總如下:
1)政府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管理部門
各地建委管線管理部門對國務院36號文、國務院辦公廳23號文均十分重視,城市綜合管廊、地下防洪排澇設施已在規劃策劃中。尤其是防洪排澇設施建設要比城市綜合管廊建設的進展更快一步,這不僅是因為綜合管廊一次投入大,更主要還是由于綜合管廊建設涉及的部門較多、涉及因素較復雜,建設費用分攤、運營管理及相關法制標準還未形成系統。專門針對綜合管廊建設的技術標準和管理模式還未完全建立。因此,有的在地區在尚未具備綜合管廊建設的情況下,先行進行了地下電力電纜隧道的建設,以地下電力管廊先行一步,大多采用混凝土圓涵管和預制箱涵作為的電纜隧道用管材。但綜合管廊的優點與綜合效益,已為廣大的城市建設和管理工作者所接受,綜合管廊作為新型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化標志不容質疑。在新區規劃中大部分城市均啟動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工程。走訪中,地方建委管線管理部門希望我們行業企業和科研部門盡快完成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中所用預制混凝土制品如預制混凝土箱涵、預制混凝土檢查井等產品的相關產品標準、設計規范、檢測方法、驗收細則等技術文件。
2)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設計部門
在走訪的幾個市政設計院中,我們能夠明顯感受到設計部門對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新理念、新工藝、新產品的關注,但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設計院所、不同的設計人員,其設計思路和設計決策相差較大,如廈門市政設計院、西南市政設計院、中南市政設計院等在幾年前就在廈門、成都、廣州等地采用異型帶底座鋼筋混凝土管和預制混凝土箱涵建設城市綜合管廊,但有的市政設計部門對采用新型工廠預制產品持有—定的顧慮,仍傾向傳統的現場澆灌工藝設計,這主要是因為目前傳統的現場澆灌工藝成熟,可靠性好,設計風險小,而對于新型工廠預制的產品除鋼筋混凝土園管外,混凝土箱涵、混凝土檢查井尚無完整的設計標準,成熟的驗收規范和檢測方法,施工設計沒有現成的依據。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較費勁,還須承擔一定的風險,設計單位一般不采用沒有國家或行業標準的產品,比如安徽合肥濱湖開發區城市共用管廊工程就是由于此原因,最終采用3000mm鋼筋混凝土圓管,管材制造技術依據套用“鋼筋混凝土排水管國家標準”并加以其它技術約定。其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施工方在傳統現場施工中有一定的工程任務量,但若采用新型預制產品則有很大一部份工程任務會轉給生產預制產品的工廠,這也是設計選型時影響的因素之一。
盡管如此,設計部門還是認可在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中綜合管廊、預制混凝土箱涵,預制混凝土檢查井的設計,尤其各地電力勘測設計院中已經大量采用預制電力電纜管道,無論是方涵,還是園管涵正以其良好的混凝土強度、抗滲性和接口密封性逐漸取代現澆電力電纜隧道,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效果,在四川成都,湖北武漢,安徽合肥,廣東、福建等地很快推廣。
在走訪中各地設計院對預制混凝土檢查井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這主要是預制拼裝混凝土檢查井和現場砌塊檢查井相比,有著極大的質量優勢和材料、環境優勢,正是如此上海迪士尼樂園建設中應用了大量的預混凝土箱涵和預制混凝土檢查井,使用業績十分明顯。
3)水泥制品行業制管生產企業和裝備制造企業
國務院文件下達后,我國水泥制品行業的制管生產企業充分感受到國家的政策為我們行業的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創造了新的機遇,同時清楚的認識到--戰與機遇并存,工廠預制和現場灌注方式之間,各種形式各種管材的競爭,無論是混凝土制管企業或是裝備制造企業均對城市綜合管廊、預制混凝土箱涵、預制混凝土檢查井電力電纜管等相對于傳統制作方式具有一定技術含量和技術優勢的預制產品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和投入,有不少企業已先行一步,取得了不錯的工程業績,為行業的技術進步創造了良好的基礎和信譽,為政府決策和設計提供了有益的依據,調查中,我們了解到不少于80家制管企業和裝備企業已經開發并為工程提供了城市綜合管廊、電力電纜管道、城市排澇防洪和市政地鐵用預制混凝土箱涵、及預制裝配化混凝土檢查井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用產品和裝備。它們以良好的工程業績受到市政建設者的充分肯定。
如沈陽市政集團有限公司沈陽市政地鐵管片有限公司的“沈陽市渾南新城地下綜合管廊項目”。在沈陽渾南新城地下綜合管廊施工組織中,沈陽市政地鐵管片有限公司作為工程施工方采取預制與現澆結合的施工方案,在廠站進行工廠預制生產混凝土箱涵,實現了質量好、進度快。以30米一段為例,在混凝土墊層施工完成后預制拼裝成型僅需1天,比現澆施工提前了工期14天,預制拼裝效率非常高,從而得到政府、施工方、設計院的高度認可。充分體現了工廠預制生產混凝土箱涵的優越性。
又如:廣州市基盛水坭制品有限公司“廣州地鐵 6×4.3米 矩形頂管工程”。
廣州地鐵六號線東湖站IIB出入口開啟“廣州第一頂”,此通道長度64.5m,采用斷面尺寸為寬6米、高4.3米頂進施工法用矩形預制混凝土箱涵。最終僅用4個月時間就完成了整個通道的施工,比普通現場暗挖施工的16個月工期,提前了近一年時間,綜合造價降低近500萬元,還產生了用工少,環保,無噪音等社會效益。
又如:昆山巴城水泥制品有限公司“上海迪士尼樂園項目鋼筋混凝土雨污水檢查井及電信電力工作井項目”。上海迪士尼樂園向來是全球建造成本最高的主題樂園之一。2009年11月上海迪士尼項目申請報告獲國家核準。成為全球第6、亞洲第3、中國第2個迪士尼樂園。在上海迪士尼樂園的建設中在我國第一次采用了按國際先進標準設計和驗收的規;A制拼裝式混凝土檢查井,產品分為圓型雨污水檢查井和矩型電力電信工作井二大類,共三十多種規格。工程項目從2012年開始,受到了政府、外商和施工方的好評,目前二期工程正在進行中。
又如:廈門千秋業水泥制品的限責任公司“預制異形鋼筋混凝土管應用于城市綜合管廊”。帶管座鋼筋混凝土排水管是廈門千秋業水泥制品有限公司設計開發,適合城市地下管道快速施工的新型鋼筋混凝土管材。近幾年開始用于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產品分為:帶管座園涵管綜合管廊(φ3400)、帶底座鋼筋混凝土四圓拱涵管(4290×2710)、帶底座鋼筋混凝土雙倉多弧涵管(4000×3200),為廈門城市綜合管廊建設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又如:山東桓臺縣志達水泥制品廠于2012年從日本引進了預制鋼筋混凝土箱涵的生產設備和相關技術,通過試制和改進取得經驗后,為了產品的推廣與規范,在國內尚無預制鋼筋混凝土箱涵國家標準和技術規范的情況下,參考日本的相關標準及技術規范,在北京市政工程研究院專家的支持下,制訂了《預制鋼筋混凝土箱涵》企業標準和完成結構設計,并相繼制定了《預制鋼筋混凝土箱涵工藝技術規程》和《預制鋼筋混凝土箱涵生產作業指導書》、《預制鋼筋混凝土箱涵質量控制點的控制程序》、《預制鋼筋混凝土箱涵施工安裝作業指導書》等技術文件。從而,完善了預制鋼筋混凝土箱涵生產、檢驗、安裝管理體系。為山東省地下電力管廊一次驗收通過打下了基礎。以明顯優于現澆混凝土管廊的質量和速度贏得了市場。
五、城市綜合管廊的推行中存在的問題及應開展的工作
1、標準化管理部門和科研院校
應盡快完成城市綜合管廊用相關產品標準、施工規范、檢測方法、設計圖冊、驗收標準等技術文件,使這些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在設計、制造、應用中有章可循。以盡快紐轉設計生產中無技術依據的現狀。
2、水泥制品生產企業和裝備制造企業
應充分抓住國家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好機遇,努力利用水泥制品的優勢,從自身作起,開發新技術、完善技術管理、提高技術水平、創造良好工程業績、爭取市場的最大認可,用我們的技術實力、以優異的產品質量和工程質量不斷擴大城市綜合管廊的推行力度和水泥制品產品的份額。并主動宣傳,加強與政府建設部門和工程設計部門的聯系,盡可能得到他們的認可與推薦。
3、水泥制品行業管理部門
作為政府和企業的橋梁,應充分發揮坪臺作用,掌握、理解政府政策精神,及時向行業企業宣傳,并盡可能了解和收集行業企業在推廣國家推薦新技術中遇到的問題和取得的業績,向政府反映。同時在新技術,新工藝,新理念的推廣過程中,發揮引導和配合作用,包括標準的制訂、檢驗方法的驗證、工程業績的總結,存在問題的歸集,與政府設計部門和企業間的銜接等。
4、加強與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設計部門的溝通
作為行業和企業,要多與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設計部門溝通,向他們介紹、宣傳我們在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新產品、新技術和工程使用業績,聽取設計部門的意見,了解設計部門的要求,找出自身的差距和改進方向,以不斷改進、不斷完善、不斷滿足工程要求來促進推動設計部門對新概念、新技術、新工藝的選用。